

广南县是云南省36个产茶重点县之一,底圩乡是广南县重点产茶大乡,其地理、气候、土壤等生态条件适宜茶树生长,属于全国最适宜茶区范围和云南大叶茶的适宜区,是广南县红茶、普洱茶和高、中档绿茶的主要产地。
一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
(一)底圩茶发展基本情况
茶叶产业作为底圩乡第一大经济支柱产业,是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,且底圩茶叶种植历史悠久,最早的文字记载是《广南府志》上:“1825年,在底(黑)圩寨旁,距九龙山四十余里,其地产茶味绝美”;清朝时代,“竹筒茶”(姑娘茶)是最珍贵的贡茶。目前还保存底圩茶百年茶树群约1000亩和野生茶树群约1000亩,主要分布于底圩村的龙丈、坝干、南哈、平圩、红星、木那、平寨等小组,茶树均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种植的,具有底圩茶的原始性状。目前,底圩乡已建成茶叶基地16.8万亩(全部投产),占全县茶叶总面积的38%,户均达22亩以上,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产业乡。
(二)合作社运营情况
1.合作社发展情况。自2013年实施“三农”发展大规划以来,全乡共建成种植、养殖专业合作社83个,实际运作有厂房的71个。其中,茶叶类合作社59个(有48个正常运作),养殖类合作社6个,其他类6个:菌类2个、蔬菜2个、铁皮石斛2个。全乡合作社注册资金达5759余万元,入社农户5310户,入社茶园面积96948余亩,辐射茶园面积65052余亩,整合土地资源1300亩(普盆老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),建成加工厂房49918余平方米。在各项政策的扶持带动下,涌现出了以底圩花街、普弄瑶家、普盆老本地、壮艺茶叶、云古茶叶等为代表的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。目前,共建成县级示范社15个,州级示范社6个,省级示范社3个。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8个(属茶叶加工类),有18个合作社已建立党支部。能实现利润10万元以上的有43个,其中,年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有5个,50万元—100万元以上的有10个,10万元—50万元的有28个,其余合作社利润均在10万元以下。2015年末,全乡农业生产总产值达3.03亿元,茶叶实现经营收入1.2亿元,成为富民强乡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。
2.合作社生产运营情况。在合作社发展推进中,我乡探索走出一条“土地入股、保底分红、规模发展、合作共赢”的发展道路,农户以土地入股,合作社采取统一规划、规模化种植、经营的方式,发展特色农业产业,年底按合作社经营利润的60%作为股利进行分红。按照“企业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等形式延伸产业链,大力提升茶叶增效,切实助农增收。2016年上半年实现春茶、夏茶产量1820余万吨,总产值4340余万元,利润750余万元,社员增收120万元。
(三)取得的成效
1.“双推进”出典型示范亮点。自2014年实施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整乡“双推进”试点工作以来,我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按照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完善合作社党支部建设,重点打造了普弄瑶家“三个一”(1名领头人、1个党支部、1个村小组)、普盆中门“双推进”“四个一”(1村、1社、1活动场所、1党支部)、普龙央联“一群红带动一村红”、老本地合作社“五方合力”(县、乡、村、小组、老本地领导班子)齐抓发展等典型模式。
2.茶园基地得到标准化建设。我乡以打造生态茶园基地为目标,通过深耕松土、修剪整形、施肥育肥等措施实施茶叶低产改造项目,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生态化、标准化生产基地,逐步带动合作社社员(非社员)参与合作社发展,达到示范带动作用,进一步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,有效促进茶叶增产、茶农增收,真正走出一条茶叶生产加工绿色、生态之路。截至目前,全乡共建有茶叶标准化基地1.65万亩,发放低产茶叶改造项目有机肥和配方肥18600包,深耕松土13533亩,修剪整形158180亩。
3.合作社带动精准脱贫之路。按照扶贫攻坚“六个精准”的要求,大胆创新扶贫机制,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、合作社发展与脱贫摘帽相结合,探索“结合”模式,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。一是以“合作社(企业)+贫困户”,走精准带动之路。按照互惠互利原则,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。采取“合作社(企业)+贫困户”模式,让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吸纳辖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,分别采取以茶地入股合作社、扶持资金跟进合作社和技能培训进入合作社等方式,让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分红或二次分利。对丧失劳力的贫困户,将扶持资金入社直接参与分红;对有劳力的贫困户愿意进入合作社的,除将扶持资金入社参与分红外,通过技能培训进入合作社务工获得再次劳务收入;对自己能采摘鲜叶交售合作社的贫困户,除将扶持资金入社参与分红外,再以鲜叶交售量参与二次分利。按照扶持一批原则,不断壮大合作社发展。采取全面技术指导、全程跟踪督促、着力解决合作社融资困难等方式,对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合作社争取扶持项目、重点技术服务、全程跟踪督促,把能真正带领贫困户脱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,全力注入政策扶持资金,不断壮大合作社发展规模,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金融贷款政策协调放入合作社。通过2—3年发展,形成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长效机制,逐步带领全乡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。二是以“理事长+支部书记+村组长”一肩挑,走精准带领之路。我乡以村“两委”换届为契机,选强配齐基层组织班子,将组织能力强、头脑灵活、会经营的合作社理事长、致富带头人选进村“两委”班子或村小组班子。在有条件的村组实行村党支部书记、村民小组长和合作社理事长“一肩挑”,在条件成熟的合作社设立党支部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,强化基层党建带动合作社发展,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。全乡18个合作社党支部中有6个村实现“合作社理事长+党支部书记+村小组长”。三是以“整合资源+重点扶持”,走精准投入之路。将扶贫整乡推进产业扶持资金整合到经营效益好、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,为贫困户量化每户不低于3000元作为入社第一份股金,将贫困户的贷款扶持政策落实到合作社,既解决合作社资金周转困难问题,又让金融部门贷款放得出、用得好、收得回,确保借贷关系步入良性循环,保证合作社每年不低于1000元保底分红给贫困农户。对有茶叶面积和劳动能力的448户贫困户,通过技术跟踪服务,带动其自身管理茶地,采摘茶叶交售合作社增加收入,合作社根据产量返还二次利润实现增收脱贫;对无劳力或劳力较弱的164户贫困户,通过政策兜底加上保底分红实现脱贫目标。目前,全乡共有20个合作社吸纳贫困户612户入社,带动贫困人口2198人,政府量化注入扶持股金183.6万元。其中,有茶叶面积入社参与二次分利的448户,入社面积3294亩;有劳力参与务工获得二次收入的共50户。
今年,底圩茶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各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